優秀醫師丨陳璘:他用“牛勁”詮釋生命守護者的擔當
中國醫師節
? ? ?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中山三院評選出9位優秀醫師,我們如期推出“優秀醫師”系列報道,講述醫生治愈患者的真實故事,挖掘優秀醫師先進事跡,感召全院醫務工作者崇尚先進、見賢思齊、踔厲奮進,為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再立新功。
優秀醫師簡介
陳璘
心血管內科
教授、主任醫師
? ? ? ?中山三院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
?
? ? ? ?在中山三院心血管內科,有這樣一位醫者。在患者眼里,他是仁心仁術、值得信賴的知名專家;在同事心中,他是嚴規立矩又無比可親的“定海神針”;而他卻一直自比為一頭默默耕耘的“老牛”。四十余載,從青蔥歲月到花甲之年,陳璘帶領心血管內科團隊像拓荒牛般開疆拓土,如孺子牛般培育新人,始終以老黃牛的堅韌守護著患者的“生命之門”。
?
牛犢志遠,奮發礪刃
? ? ? ?少年時代的陳璘,曾在廣東省青少年業余體校排球班訓練,是運動場上的佼佼者,而身為醫生的父親則在他心中早早埋下了從醫的種子。競技比賽的拼搶與沖刺既鍛造了強健的體魄,也磨煉了人的意志,為日后從醫之路鋪就了身心素質基礎。
? ? ? ?1977年,恢復高考的號角吹響,年僅16歲的陳璘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考入中山醫學院醫療系,成為班上最年輕的學生。在大自己幾歲甚至十幾歲的同窗面前,“初生牛犢”絲毫不怵,體育場上練就的毅力在求學歲月中化為沉穩與堅韌。他專注聆聽,虛心求教,在切磋琢磨中快速成長。
? ? ? ?前有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愛情懷,后有蜚聲中外的醫學巨匠們以身垂范、鞠躬盡瘁。在這方醫學沃土中,年輕的陳璘如沐春風,深受熏陶。這段“牛犢”歲月,既有青春少年的意氣風發,更有腳踏實地的前行力量,既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更領悟到“救人救國救世,醫病醫身醫心”的神圣使命。

陳璘(后排左二)作為中山醫足球隊員代表廣東省參加1981年全國大學生足球賽
?
黃牛躬耕,守護生命
? ? ? ?1982年,陳璘畢業留校來到了中山醫學院附屬三院,并在這里完成了醫學內科臨床碩士階段的學習。師從我國著名風濕病及心血管病專家余步云教授和黃宜厚教授。在導師的的引領與培育下,他融入了心血管內科這個大集體,走進了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搶奪生命的戰場。
? ? ? ?隨時可能響起的急救呼叫、心電監護儀上時刻不可疏忽的生命曲線、沉重鉛衣下長時間的心血管介入手術......心血管內科高強度的臨床工作,是對體力和意志的雙重挑戰,卻也是他無悔的選擇。“當你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生命線上搶救回來,或者成功做了一臺復雜高難度手術,不管你付出的時間有多長,心身多疲累,你都能感到無比欣慰。完成救治或手術后,在你得以休息之前,你還得馬不停蹄地去安排好圍搶救期、圍手術期管理,和患者家屬溝通搶救或手術過程以及患者病情現狀與可能的轉歸,按規范做好病歷資料建檔......哪怕休息時還牽掛著患者,這就是我們當好一名醫生的基本素質要求,救護生命健康是我們的初心。我們的工作雖然壓力大,常常心身疲勞,時常沒有節假日,但我們樂在其中。”
? ? ? ?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老黃牛”般工作節奏的陳璘,對自己和年輕醫生都一如既往地高標準、嚴要求。“醫患之間,只有患者喜不喜歡你,不可能是你喜不喜歡患者。患者來看病,希望得到規范的診治,還有貼心的服務。讓患者獲得滿意的就醫體驗,這就是醫者對自己的要求。”

陳璘(右一)為患者進行冠脈介入手術
?
拓牛墾荒,奠基新局
? ? ? ?作為醫院里常見的“大專科”,心血管內科在中山三院卻是“低起點科室”。“在七八十年代,很多患者都覺得專治傳染病的醫院怎么能看心梗呢?”作為“創業團隊”成員之一的陳璘承擔起了“拓荒牛”的使命。1992年,進修學成歸來的陳璘在醫院率先開展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介入冠脈診療、二尖瓣球囊擴張等微創手術,同年籌建并開展重癥心臟病監護病房工作。回想起心血管內科完成第一例的經皮冠狀動脈內球囊擴張與支架植入術,陳璘非常感慨:“患者很信任我們,主動向醫院遞交了手術申請書。”令人高興的是,年輕的團隊沒有辜負這份信任,手術非常順利,大家信心倍增。
? ?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1998年至2021年擔任心血管內科主任期間,陳璘帶領科室一步一個腳印,建立起涵蓋冠心病、心電生理、結構性心臟病和心臟重癥等多個特色亞專科的完整體系,診療水平與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2021年至今,陳璘作為科室的學科帶頭人,忙碌的身影從不停歇:他多次到對口幫扶的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進行學術講課和手術演示;在幫扶梅州粵東醫院創三甲醫院任務中指導完成大量冠狀動脈介入診療手術,使粵東醫院心內科建設水平得到提高;以首席專家身份和院本部專家團隊共同指導潮州市中心醫院建立“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并通過國家認證、開展并填補了包括心電生理診療等多項高水平手術的空白,圓滿完成廣東省政府高水平醫院幫扶任務。
? ? ? ?“如果人能活一百歲,我今年64歲,已經過了大半輩子,可以說大半輩子都致力于學科建設和人員梯隊的培養。心血管內科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我的同事、我的學生從醫學‘小白’到成為醫學專家乃至大咖,我個人的獲獎不重要,學科和團隊壯大了才是我心中真正的欣慰。”陳璘表示。

陳璘(左二)帶領潮州市中心醫院醫務人員查房
?
孺牛俯首,薪火相傳
? ? ? ?既是“嚴師”,又如“慈父”,這是學生們對陳璘的一致評價。他時常說:“能幫助晚輩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很有成就感。培養后人,后人超不過前人,可能是后人努力不足、專業喜好或天賦問題,但也是前人培養的失敗,要自責,更要反思。”
? ? ? ?“一個人的成長、變強,要有踏實的理論基礎,要不斷參與實踐并積累豐富經驗。導師與學習平臺是人一生中事業起步的高低和獲得知識快慢的重要節點,所以,要珍惜學生時期的學習機會。”陳璘經常鼓勵年輕醫生多參加學術會議和經驗交流:“一個人如果不能虛心學習、戒驕戒躁,不能善于發現問題,不主動加強與同事、老師、大咖們的交流,不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就常常弄巧反拙,妨礙自己成長。”
? ? ? ?如今,陳璘培養的25名研究生“出師”后在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澳門等地接力醫學事業,杏林傳承的種子播撒在更廣闊的天地間。

陳璘(左二)指導年輕醫生進行手術
?
? ? ? ?面對各種榮譽,陳璘謙遜地認為這應該是心血管內科的集體榮譽。他不愿意過多宣傳個人,卻很樂意與年輕人分享他的行醫經驗和人生感悟。“人的一生就如長途旅程,有成功、有失敗、有挫折。你可以將獲得成就時的欣慰,或者遭遇失敗的沮喪,當作旅程中身心休整的驛站,但人生絕不能躺平,只有努力向前,你才會有更好的明天,你才能再次獲大家的認同和掌聲。”
? ? ? ?“陳主任,心導管室有手術需要您來幫忙決策。”時至今日,陳璘的手機還會時常接到這樣的電話。而不管何時,他都會在接到“求助”后趕往現場或通過手機線上的手術影像資料進行指導。“我明年即將退休,但只要患者需要我,心血管內科的同事還需要我,我義不容辭。”
? ? ? ? “今天大家給我這項榮譽,就是對我的鞭策,我應該做得更好,不辜負大家的期盼!也衷心希望年輕人青出于藍勝于藍,勇作長江后浪‘跨’前浪!年輕人,我們一起共勉,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大學、我們的三院、大家的明天一定會更好!”陳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