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羅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神經內科團隊開展2025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系列公益活動,為公眾普及防治知識,呼吁社會共同關注認知健康。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根據流行病學數據,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約5%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這一比例還在攀升。
“阿爾茨海默病并不是‘老糊涂’,而是一種可以早期識別、積極干預的疾病。”中山三院神經內科主任陸正齊教授介紹,臨床發現的首發癥狀往往不僅是家屬所熟知的記憶力喪失,還可能表現為睡眠障礙、焦慮冷漠、方向感下降等。如果家屬能及時留意這些早期信號,便可通過簡單的方法,通過量表測試初步判斷認知功能是否受損,盡早送醫干預。
我國本年度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主題為“早防早治,守護認知”。早期識別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至關重要,越早診斷,越能通過藥物和非藥物干預來延緩病情發展。
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癥狀如何辨別?陸正齊提到,家屬可以用一張紙檢查老年人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讓老年人將紙張對折再對折,隨后將折紙放在右腿上,根據老人執行情況進行判斷;也可讓老人畫一個圓形鐘表,并標注具體時間,根據老人是否能畫出基本圓形、是否記住需標注的時間來判斷。家屬若發現異常,應及時帶老人前往神經內科或記憶門診就診,并根據醫師專業意見盡早進行干預。
近年來,醫學界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篩早治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陸正齊透露,目前“一滴血”檢測技術已在臨床應用,可以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相關蛋白質指標,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早期篩查。如果在疾病早期階段確診,會有機會延緩病情發展,減少病癥到達晚期才被發現的悲劇。
陸正齊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或延緩發病,建議在飲食、運動、睡眠三方面“三位一體”及早干預:日常飲食可采用地中海飲食(富含蔬菜、水果、魚、堅果、橄欖油),選擇優質淀粉類食物(低升糖指數);每周堅持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同時保證充足睡眠,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一旦出現睡眠障礙、焦慮、精神行為異常等癥狀,務必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