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鐵桿朋友,風雨同行!中國專家援塞一月記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4-24

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成員龍其穗與妻子黃熙在屏幕兩側,隔空“碰”拳


? ? ? ?“出發前,我們在廣州碰拳,約定平安回來。”4月22日晚,在廣州和貝爾格萊德,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成員龍其穗與妻子黃熙在屏幕兩側,隔空“碰”拳。

? ? ? ?觸不到的是思念,看得到的是熱忱。應塞方請求,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再次延長援助時間。該專家組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組建,由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選派,一行6人來自廣東省疾控中心、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 ? ? ?援塞時間已有一月余,當地疫情防控情況如何?中國專家帶去了哪些經驗?專家組接受廣東媒體視頻連線采訪,分享援塞的點點滴滴。


專家集智為疫情防控“加速度”

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與當地醫務人員交流


? ? ? ?一到塞爾維亞,塞方對專家的禮遇和意見的重視,讓專家組成員們印象深刻。

? ? ? ?當時,塞爾維亞的確診數雖然較少,但核酸檢測能力不足。在暫時關閉邊境之前,該國國際人員往來頻繁,為疫情防控帶來了挑戰。

? ? ? ?中國的援塞抗疫專家來自傳染病防治、呼吸與危重癥、急診、感染、心理衛生等專業,幾乎覆蓋了新冠肺炎防控與救治的關鍵領域。專家們“全方位”的建議,為塞爾維亞疫情防控帶來“加速度”。

? ? ? ?在傳染病防控中,首要任務無疑是要切斷傳染源,就像森林中的小火苗,早期及時撲滅,比后期引發大火再滅火要高效得多。

? ? ? ?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組長、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彭志強介紹,切斷傳染源,要盡早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是確診的“金標準”,但當時塞爾維亞每天的核酸檢測量不到300例,出結果又需要5天時間,提升核酸檢測能力迫在眉睫。

? ? ? ?專家組成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熊艷帶著廣東“發熱門診”的經驗,準備到塞方分享,卻發現塞爾維亞沒有“發熱門診”這個概念,核酸篩查主要在當地的傳染病醫院進行,能夠進行咽拭子取樣的醫務人員也存在不足。

? ? ? ?作為傳染病專家,專家組成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林炳亮不但關注塞方的新冠肺炎防護體系,還關注對于輕癥、重癥患者的救治體系。

? ? ? ?現場走訪后,結合中國經驗、廣東做法,專家組為塞方提供了防控建議,包括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增加核酸篩查點、建設方艙醫院、建立心理疏導機制等。塞爾維亞總統、總理、衛生部長等高層領導多次聽取并采納專家組建議,及時調整國家疫情防控的總體策略。

? ? ? ?很快,塞爾維亞開始建設5家方艙醫院,社區醫院也增加了核酸篩查點,當地心理衛生專家轉而關注重點人群,分級分階段進行心理干預。

? ? ? ?最受期待的,無疑是新的病毒檢測實驗室。在中塞多方聯動下,新的實驗室在貝爾格萊德迅速建設起來。“這是中國在歐洲幫助建設的第一個實驗室,未來塞方計劃改建為P3實驗室。無論是疫情當下還是以后,對塞方的科研發展將帶來助力。”彭志強說。


小U盤帶來大變化

在塞爾維亞當地的一家醫院,醫務人員在屏幕上用中文寫“謝謝你”


? ? ? ?除了塞爾維亞高層的重視,當地的醫生也非常歡迎中國專家的到來。

? ? ? ?新冠肺炎診治有什么新進展?院內感染到底如何防控?醫護人員應該怎么培訓?每次交流后,當地醫護人員都會提出很多自己關注的問題。但是行程緊張,關于疾病診治進展和醫護人員個人裝備培訓、醫院感控措施等,專家們無法逐一細致解答。

熊艷想起了自己出發前準備的5個U盤。當時,為了儲備講課資料,她帶上了全套中山一院英文版新冠肺炎診治進展資料和醫護人員培訓材料,里面不但有中國幾個月新冠肺炎臨床診治最新進展、診治經驗和培訓精華,連氣管插管、封閉式吸痰等都有手把手教學視頻。在一次分享后,她把其中一個U盤交給塞方醫院。

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與當地醫務人員合影


? ? ? ?沒想到,U盤大受歡迎。塞方醫院反饋,醫護人員紛紛前來拷貝,直呼“太實用了”。聽了專家組的反饋,中山一院給專家組額外寄多20個U盤,專家組將其中一個U盤送給塞爾維亞衛生部長。塞爾維亞衛生部把這些中國經驗、廣東做法進行了精華匯總,迅速下發,并要求當地醫院組織學習。

? ? ? ?小小的U盤,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不久后,專家組到各地醫院走訪,發現當地醫護人員的診治知識、技術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 ? ? ?專家組成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郭禹標指出,專家組帶去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的中國經驗、廣東模式。尤其是“四早四集中”因地制宜地落實,避免拖延至插管上呼吸機階段,有效幫助減低了患者死亡率。

? ? ? ?診療“關口前移”,也降低了當地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癥率。塞爾維亞疫情國家應急委員會首席傳染病專家戈蘭教授對此曾專門向專家組表示感謝:“之前五六臺急救車等著接病人,現在一臺就夠了。”

? ? ? ?當地醫生還特別關注中國專家針對心理衛生的分享。疫情發生后,塞爾維亞開通了心理熱線,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多個電話。受疫情和宵禁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當地心理專家擔心焦慮、恐慌和創傷等情緒如無法及時干預,疫情過后可能會有大量的心理疾患產生。

? ? ? ?專家組成員、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侯彩蘭結合當地情況,針對一線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密切接觸者等,建議進行重點評估和分級分階段的干預:精神心理科醫生與其他專業醫生構成多學科團隊,對患者進行風險和心理評估,及時應對和干預;在方艙醫院配備心理精神科醫生,對輕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壓力應對。此外,要有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和心理疏導機制,盡可能降低疫情后的心理創傷危機。


兩位“中國”給隔離病房帶來改變

進入隔離病房前,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組長彭志強協助林炳亮戴護目鏡


? ? ? ?要了解新冠肺炎救治一線的情況,專家們必須進入隔離病房。

? ? ? ?這是與疾病“正面戰斗”的最前線。3月25日,專家組來到貝爾格萊德一家收治重癥病人的定點醫院,實地考察醫院布局是否合理。

? ? ? ?這是來自中國的專家第一次進入塞爾維亞隔離病房。郭禹標、林炳亮穿上防護服后,為了方便辨認,熊艷拿著筆為他們寫上名字。

? ? ? ?寫什么好呢?當地醫生難以識別漢字,但因為中塞的傳統友誼,“中國”兩個字很多當地人都認識。熊艷靈機一動,用中英文在防護服上寫下了“郭中國”“林中國”。

? ? ? ? 當時拍下的照片,被媒體報道后一度“刷屏”,這也給專家組帶來了很大鼓舞。但郭禹標和林炳亮最自豪的,還是兩位“中國”進入隔離病房后,帶來的改變。

? ? ? ?“雖然隔離病房相對比較危險,但是不進去不知道,他們的隔離病房是沒有分區的。”林炳亮坦言,當時感到有些吃驚,他立即與當地醫生分享了“雙通道三分區”的院感防控經驗,建議盡快劃分出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然而,隨著他進入不同城市的隔離病房,林炳亮發現這不是單一的現象,而是塞爾維亞全國隔離病房的普遍現象。

? ? ? ? 帶著廣東醫護人員“零感染”的經驗,專家組及時向塞方高層反饋院感防控的建議,同時,每到一個醫院,就結合醫院情況提出院感改進建議。

進入隔離病房前,熊艷幫林炳亮在防護服上寫上“林中國”


? ? ? ?在隔離病房里,兩位中國專家也分享了對重癥患者的治療經驗,以及如何通過監測指標防止病情加重的經驗。以一名當地華人患者的救治情況為例,該女性患者出現了從輕癥普通型向重癥惡化趨勢,專家組根據臨床表現、炎癥情況、血氣指標、X光影像資料等及時判斷,連夜向當地醫生聯系提出了救治方案與措施并獲采納,通過有效的氧療、抗病毒方案基礎上合理使用激素與丙球蛋白等,該患者轉危為安,目前已經痊愈出院。

? ? ? ?郭禹標介紹,在多維度立體防控體系不斷完善中,塞爾維亞新冠肺炎疫情的患者危重癥比例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上呼吸機人數從最高的近150例/天現已降至103例/天,反推估算為10%左右;相比全球超過240萬的患者人數及平均6.9%的死亡率,塞爾維亞的死亡率控制得比較理想,近二周余均穩定在1.8%?2%。

? ? ? ?3月21日,專家組從廣州出發,至今已一月有余。在中塞的共同努力下,塞爾維亞的疫情形勢逐漸好轉,專家們應塞方請求延長了歸期,與塞方繼續“并肩作戰”。

防護服的“林中國”


? ? ? ? 令林炳亮難忘的,是到塞爾維亞第二天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雪,純白的雪景讓這些來自廣東的專家感到興奮。如今,專家組駐地的窗外已是綠意蔥蔥,百花盛開,林炳亮拍下了這一刻,他知道,塞爾維亞的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