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學習平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這回,心理醫生出征了!中大這支隊伍“多學科立體化”支援武漢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0-03-03

要戰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場涉及多學科的共同戰“疫”。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這支隊伍團結協作、各顯所長,采用科學有效的診療模式,“立體化”幫助患者快速康復,在短時間內已初見成效。


精挑細選,組建多學科聯合醫療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133人的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一個重癥病區。戰斗在這個病區的133人是醫院從近700名報名者中精挑細選而來的。


醫療隊長楊揚(左二)工作中。


這其中的33名臨床醫生分別來自廣東省內乃至全國綜合實力較強的專科,包括感染科、呼吸內科、ICU、CCU、麻醉科、腎內科、康復醫學科、精神心理科、臨床營養科等約20個專科,這個團隊不僅具備豐富的傳染性疾病、呼吸危重癥疾病救治經驗,而且具備內外科各種疾病的救治能力,擁有復雜病例救治的綜合素質。


團隊醫務人員在研討工作。


實施立體救治模式 加速患者康復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院區綜合ICU主任、團隊主要負責醫療工作的畢筱剛說:“分組時,團隊已經充分考慮了人員的學科背景,每天都對重點病例進行多學科討論,治療方案中也都有臨床營養專家意見,如患者有精神心理或肢體障礙等方面的問題也會及時征求相關專家意見。”

“附屬第三醫院醫療隊實施的是立體救治模式。多學科組成的團隊除按照指南開展常規救治工作外,還全面提高老年患者、有多種基礎疾病患者的治愈率,加快其康復,減少并發癥。”隊長楊揚介紹:“目前隊伍的各項工作已逐步開展,醫療、護理均已制定相應計劃,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加快病床周轉、及時收治更多重癥患者是醫療隊的重要目標。”


團隊康復科專家鄭海清(左一)在隔離病房參與救治工作。


短短數天,醫療隊工作已初見成效

胡阿姨今年74歲,2月11日入住隔離病房時已告病危,有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她本就長期做血液透析,此次又不幸染上了新冠肺炎。入院時,她已淺昏迷,呼吸每分鐘只有28次,高熱、高鉀,一天的尿量還不足100毫升,腎功能嚴重受損,命懸一線。

畢筱剛帶領醫療隊中感染科、腎內科、內分泌科、呼吸科等專家,立即組成13人的救治小組。抽血檢查、心電監護、面罩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利尿、降血壓、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抗病毒、抗細菌、退熱……幾個晝夜的精心救治,胡阿姨神志轉清,近3天尿量維持到1500毫升,腎功能有所恢復,體溫逐漸下降,呼吸困難癥狀明顯緩解。

病房首批50名患者中,像胡阿姨一樣的危重患者共有4人,重癥患者40人,多數為老年患者或有多種基礎疾病患者。目前,已經有多位重癥患者癥狀緩解后轉入普通病房。


團隊隊員專注工作。


再援武漢,心理醫生出征

2月24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再派5名專家支援武漢,他們全部為精神心理科臨床醫生。醫院精神心理科陶炯、王相蘭、鐘智勇、韓洪瀛、趙崇邦5人主動請纓,連夜準備,乘坐高鐵前往武漢。


增援武漢的5名心理醫生準備出征。


此前,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支援武漢的第三批醫療隊中,特別派出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隨隊出征。在半個月的工作中,甘照宇表示,心理干預對新冠肺炎患者與醫療隊員同等重要。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情緒焦慮,許多人經過一次心理治療,無論心態、睡眠及對治療的配合程度等均有很大改善。


甘照宇(右一)為重癥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醫療隊員工作強度大,而且要面對許多重癥患者病情的反復,會出現失眠、焦慮、情緒低落等問題。精神心理科專家可以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及時了解、留心觀察隊員們的心理動態,及時幫助隊員們度過危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援漢精神心理專家為廣東省醫療隊的隊員進行集體心理危機干預。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隊員在醫院,防護服上寫著“中山三院”“加油”!


為了應對疫情中后期凸顯的心理問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在“云上三院”推出了兩個全新板塊——“方艙之聲”和 “遠程診室”。加上此前開發的“新冠風險自評”和“疫情心理自測”,“云上三院”已有四大板塊,集互聯網診斷和治療于一身。

多學科立體化綜合診療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共同構筑起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抗“疫”之戰定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