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我院腦病團隊揭示自身免疫腦炎血腦屏障破壞新機制
近日,我院腦病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科院一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 “IRF7 in peripheral monocytes drives BBB disruption in anti-NMDAR encephalitis”的研究論文。我院腦病中心李啟慧碩士研究生、肖麗副主任醫師、李建芳副主任醫師、黃瑀碩士研究生為共同第一作者,腦病中心邱偉教授、蔡蔚副研究員、舒崖清主任醫師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華南農業大學孫堅、江西中醫藥大學彭富華等專家的支持。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bbi.2025.07.026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腦炎是一種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疾病,也是自身免疫腦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現階段抗NMDAR腦炎缺乏針對性治療手段,主要予激素、丙種球蛋白等免疫調節治療,部分患者預后極差,不僅給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聚焦抗NMDAR腦炎的發病機制,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尤為迫切。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壞是抗NMDAR腦炎發病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單核細胞在促進BBB破壞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具體機制不清楚。因此,深入探究抗NMDAR腦炎的BBB破壞機制,對于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并開發精準治療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分析抗NMDAR腦炎臨床隊列數據,發現抗NMDAR腦炎患者存在BBB破壞,且其破壞嚴重程度(BBB影像標志物Bave, BBB生化標志物Qalb)與單核細胞數量呈成正比(圖1)。

圖1. 臨床隊列發現抗NMDAR腦炎BBB破壞且與外周單核細胞呈正比
為了進一步探索抗NMDAR腦炎單核細胞活化的驅動因素,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分析外周單核細胞基因表達圖譜,發現在抗NMDAR腦炎單核細胞中IRF7基因表達明顯升高(圖2)。據此,團隊推測IRF7驅動單核細胞活化,繼而參與抗NMDAR腦炎BBB破壞。

圖2. 單細胞測序發現IRF7基因在外周單核細胞表達升高
?
為了進一步證明上述推論,研究人員首先構建抗NMDAR腦炎主動模型小鼠,即利用NR1肽段誘導主動免疫小鼠模型,小鼠不僅產生了抗NMDAR自身抗體,且神經元NMDAR亞基蛋白表達下降,還成功模擬了抗NMDAR腦炎臨床表型(圖3)。

圖3. 抗NMDAR腦炎主動模型建立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模型小鼠的外周單核細胞、浸潤腦內的單核細胞均增多,及單核細胞IRF7表達增多;且模型小鼠單核細胞數量、IRF7表達量與部分行為學相關(圖4)。


圖4. 抗NMDAR腦炎模型小鼠外周及腦內的單核細胞及IRF7表達增多
?
為了進一步闡明IRF7驅動單核細胞活動參與抗NMDAR腦炎BBB破壞機制,研究人員首先利用IRF7基因敲除小鼠(IRF7-KO小鼠)制備模型小鼠,發現相比野生型(WT)模型小鼠,IRF7-KO模型小鼠不僅抗NMDAR抗體產生減少,而且小鼠行為學也得以改善(圖5)。

圖5. IRF7-KO模型小鼠抗體產生及行為學均改善
?
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在IRF7-KO模型小鼠中,保護BBB完整性的關鍵蛋白Claudin-5表達顯著增多, BBB破壞的相關指標得到明顯緩解(圖6A、B)。進一步體外實驗也揭示,IRF7很可能是通過調控Tmp1/Mmp8/IL1b等因子的表達,影響BBB的完整性(圖6C-E)。

圖6. 體內、體外BBB實驗結果
?
本研究將臨床觀察與分子機制研究相結合,首次闡明了外周髓系單核細胞在自身免疫腦炎的作用機制,發現單核細胞驅動的IRF7通路是抗NMDAR腦炎中血腦屏障病理的核心。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對疾病本質的理解,更為未來開發靶向IRF7通路的精準診斷和新型治療策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