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醫師丨張麗穎: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多維攀登,不斷探索

發布人:黨委宣傳科 發布日期:2025-08-19

中國醫師節

? ? ?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中山三院評選出9位優秀醫師,我們如期推出“優秀醫師”系列報道,講述醫生治愈患者的真實故事,挖掘優秀醫師先進事跡,感召全院醫務工作者崇尚先進、見賢思齊、踔厲奮進,為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再立新功。

?

優秀醫師簡介

image-20250819100215-1

張麗穎

康復醫學科

副主任醫師

?

? ? ? ?中山三院嶺南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臨床及研究方向為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礙的康復及機制,擅長意識、認知、睡眠障礙的評估、治療及康復機制研究。

? ? ? ?主持各級基金項目 10 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發表論著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高水平論著10余篇。

?

在細節中守護希望

? ? ? ?“康復醫學關注的核心是功能障礙。功能康復重要,卻非一朝一夕之功。康復過程中,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共同設定適合的長期及階段性目標,觀察患者細微的變化,執行標準細致的護理,定期評估并制定詳細、恰當的方案......”2010年,張麗穎開始加入中山三院康復醫學科,專注于腦損傷后意識、認知障礙患者的康復,她深知在臨床實踐中對于細節觀察、管理的重要性。

? ? ? ?2024年10月,醫院公眾號“我眼中的你”欄目推送患者家屬致張麗穎的感謝信。家屬在信中寫道:“入院的第一天,張麗穎醫生就帶領團隊醫務人員非常認真細致地查看患者情況,耐心地向我們家屬詢問病發前的癥狀,術后情況等。年輕美麗的張麗穎醫生在我母親病床邊時而站著、時而彎著腰,親自對患者的聽覺、視覺、痛覺等一項一項進行評估,對我母親的病情進行了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并就病情現場向團隊的醫生進行講解、分析、作出判斷,部署康復治療的方案和計劃。張麗穎醫生在我母親的床邊上進行了長達 40 多分鐘的教學,講課清晰、生動、形象。作為非醫學專業畢業的我,瞬間明白了什么叫‘臨床醫學’專業了。雖然我自己是一名副教授,雖然我也曾帶過學生,但我還是被張麗穎醫生這種高度嚴謹的醫學態度及教學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感動。”這封感謝信就是她多年堅持細致入微、精益求精工作態度的真實寫照。

? ? ? ?對細節的嚴苛要求貫穿于張麗穎的臨床實踐:詳實記錄患者每日的功能變化,即使是微小進步或退步,認真地分析原因,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每一步都精準有效。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匯聚成張麗穎幫助患者康復的希望之光。

image-20250819100253-2

張麗穎為意識障礙患者作超聲神經調控治療

?

于專注中探尋答案

? ? ? ?“科研要與臨床結合,以解決臨床問題為目標,科研成果要最終變成提高治療的效果。”這是中山三院康復醫學科主任胡昔權教授從張麗穎學生時代開始,就教導她樹立的科研目標。

? ? ? ?在導師胡昔權教授的帶領下,張麗穎從學生逐漸成長為老師。一直以來,張麗穎與團隊以攻克國家重點關注的科學難題為遠期目標,具體則著眼于由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認知障礙。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重點項目等課題的支持下,探索認知障礙的康復新方案、新技術,研究新機制,系列成果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 ? ? ?此外,張麗穎還獨立主持包括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10余項各級研究項目,同時也和課題組的學生們一起,開展了10余項臨床和應用基礎研究,并且與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科大訊飛公司等高校及企業合作,開展超聲神經調控促醒新技術、新方案研究,基于功能磁共振的神經解碼算法研究,基于深度學習的認知功能早期識別預警系統研發等。“科研與臨床的深度融合,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關鍵,但在探索中,需要智慧,更需要解決臨床問題的執著。”張麗穎說。

image-20250819100325-3

張麗穎與導師及團隊成員參加學術會議并分享科研成果

?

承啟間凝聚團隊

? ? ? ?張麗穎參加工作的時候,正值中山三院嶺南醫院康復醫學科成立不久。她與同事們共同經歷了開創的艱辛、成長的快樂,也對科室未來的發展充滿期盼和希望。

? ? ? ?2024年,張麗穎擔任科室副主任,在科室管理中,她積極輔助科室主任,在科研、人才梯隊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主動擔當。而作為科室科研秘書,張麗穎不僅高效執行任務,更注重“授人以漁”。她定期組織文獻分享和研究設計討論會,鼓勵年輕醫生、治療師及護士大膽提出想法,她說:“大家有困難提出來,我們共同商量解決。”

? ? ? ?指導學生時,張麗穎繼承了胡昔權教授“嚴格+關愛”的風格。在臨床查房、科研組會、病例討論等醫教研工作中,針對不同培養目標的同事、同學和進修生,她會設計不同的培養方案。她把自己業余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研究生的指導上,每周至少一次固定的研究生組會,面對研究生存在的問題,她和課題組其他老師一起予以一一解答。目前,張麗穎已協助指導博士生、碩士生12名。2020年起,張麗穎成為碩士研究生導師,直接指導碩士研究生5名。“剛開始很怕老師提問和點評,現在想來,老師是在幫助我們成長”,張麗穎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已經開始攻讀博士,他對老師的嚴格深有體會,但他也慶幸自己有一個嚴格的老師。

image-20250819100351-4

張麗穎與學生們參加病例比賽

?

以溝通傳遞溫度

? ? ? ?張麗穎深知:“康復不僅是恢復功能,更是重建生活,重拾尊嚴。”面對因疾病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患者及家屬,她格外注重溝通與人文關懷。“我們在查房時,要注意與患者交流時的方法。尤其是對于意識、認知障礙患者,想要獲得患者的信任,溝通時的姿勢、語氣、表情都很重要。”她經常跟年輕醫生說,“如何發現患者微弱的意識,首先需要她充分信任醫生,她才會大膽地表現出來。”面對重癥患者,尤其是意識障礙患者,她要求管床醫生、主治醫師一天多次到床邊查看患者,組織醫生、治療師、護士共同討論患者及照顧者的心理壓力、照顧困境,改善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態。

? ? ? ?“在康復治療中,患者及家屬與醫生實際上是雙向治愈”,這是張麗穎對于醫患關系的理解,“突發的疾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災難和創傷,但是患者及家屬基于對中山三院、中山三院康復科的信任,從遙遠的地方趕來,作為醫務人員,我們就要跟患者共同努力,一起堅強地走向康復。”

image-20250819100413-5

患者致張麗穎的感謝信

?

? ? ? ?從青澀的博士畢業生到獨當一面的科室副主任,張麗穎的成長印證著持續努力的力量。她嚴謹治學,在科研上不懈攀登;她傾囊相授,培養年輕一代;她心懷仁愛,在細微處撫慰傷痛,點燃希望。

? ? ? ?“在醫院和科室的大平臺上,在前輩指引和同事幫助下,我只是努力做好承上啟下的那一環。”張麗穎真誠地說。未來的路還很長,她表示將繼續秉持對康復醫學的熱愛與敬畏,在臨床、科研、教學與管理的多維坐標中不斷探索、精進,向著“醫病、醫人、醫心”的目標堅定前行,成為推動學科發展、守護患者康復希望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