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師】我的老師衛洪波教授
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涯轉瞬即逝,回憶起三年前初到廣州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畢業了總是要感謝很多人,最先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衛洪波教授。
初次與衛老師見面是在三年前,正值博士研究生復試,當時衛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威嚴、氣場強大、談吐不凡、帥氣,是的,不相識的人可能真的想不到這樣一位看上去很年輕的教授已經57歲了。由于是外校考入的,剛開始我對衛老師并不了解,在學校課程相對輕松之后,我開始將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學習文獻時,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得到了衛老師諸多耐心的幫助,也漸漸和衛老師越來越熟悉。
了解衛老師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除了家以外,辦公室和手術室是衛老師最常待的地方,已經是資歷非常深的大教授,衛老師對臨床工作始終保持熱情。
衛老師從碩士期間便開始關注直腸癌患者手術后的功能康復問題,這在當時還是大部分醫生較少關注的領域。經過三十多年的沉淀,現在衛老師主導的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認可,甚至創造性地發展了直腸癌手術“金標準”。盡管已經取得了如此的成果,但是衛老師和他的團隊仍然不遺余力,繼續為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做出更大的努力。
與導師出門診幾乎是每個研究生的必修課,由于在三院沒有臨床的實踐經驗,因此第一次與衛老師出門診時十分焦慮,擔心自己對病例系統不熟悉,影響患者的就診流程。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衛老師對很多查看病例,開檢查單的“小事”都是親力親為。在接診患者時,衛老師總是十分細致認真,耐心地聽患者講述完病情,再認真地查閱患者的各項檢查,最后給出權威性的建議。遇到一些典型病例,衛老師總是會稍微停下來給我們講解,并讓我們能有直觀的認識。看診結束后,衛老師都會抽出一些時間了解我們最近的學習和科研情況,并給予我們指導和幫助。
衛老師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多看文獻、多學習,為此他組織科室的醫務人員和研究生們每周開展業務學習,分享學習文獻的心得以及一些實用的臨床相關知識。每次業務學習總能收獲滿滿。同時,衛老師也很重視科研。科室每兩周的研究生匯報,衛老師幾乎都會抽空參加并幫助指導我們如何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在這樣的科室學習氛圍帶動下,大家的科研工作都充滿了積極和主動。
由于職業的關系,工作時衛老師總是比較嚴肅認真,而生活中的衛老師甚至時常會和大家開些玩笑。我們都覺得衛老師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當我們有了好的成績時,他會由衷的為我們感到高興,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會幫助我們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是在衛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才能順利的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學業。
一晃之間三年已經過去,十一載學醫之路,將要離開學校奔赴工作崗位,但是我仍然一直會記得博士求學的這段難忘的經歷,依然一直會記得衛老師對我的教誨,依然一直會感恩衛老師對我的幫助。
衛洪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