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助力產科患者精準控糖
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精準的血糖管理對于患者的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產科領域,血糖控制更是關乎母嬰安全的關鍵環節。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言:“糖尿病管理的關鍵在于預防并發癥,而血糖控制是核心。”近日,我院內分泌科通過全院血糖管理,成功幫助孕35周的糖尿病患者小陳(化名)實現精準控糖,用真實案例展現了多學科協作與先進技術的強大優勢。
案例回顧:從“大劑量胰島素”到“精準控糖”的蛻變
小陳是一名懷孕35周的糖尿病患者。孕前,她已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需長期通過胰島素注射控制血糖。由于血糖波動大、對胰島素敏感性差,且在孕早期時宮縮存在早產的風險,因此小陳在家均以臥床保胎為主。她在孕20周時需在三餐前各注射賴脯胰島素28單位,睡前注射甘精胰島素40單位;而在孕28周時增加到三餐前各注射賴脯胰島素40單位,睡前注射甘精胰島素53單位;隨著孕期時間的增長,直到她孕35周時三餐前各注射賴脯胰島素50單位,睡前注射甘精胰島素60單位;餐前血糖波動在5.1-7.5mmol/L,餐后血糖高達13mmol/L以上。高劑量胰島素帶來的體重增加、注射疼痛、皮下出現硬結,以及孕期對母嬰健康的擔憂,讓小陳心理壓力巨大,因常規產檢發現宮縮頻繁,小陳至我院產科住院。內分泌科團隊會診后,迅速啟動全院血糖管理方案,為她開啟了全新的治療模式。
1. 多學科評估,精準把脈
內分泌科聯合產科、營養科組建MDT團隊,對小陳進行全面評估。專家發現,小陳在家使用的胰島素方案存在注射部位不規范、注射時間不科學等問題,加之孕期激素變化、基本不運動導致胰島素劑量逐步增加。團隊決定為她調整治療方案,并引入胰島素泵(CSII)與動態血糖監測(CGM)進行強化治療。正如美國糖尿病協會前主席羅伯特·艾森巴特所言:“糖尿病管理需要個性化方案,而非‘一刀切’的治療。”內分泌科正是通過精準評估,找到了小陳控糖的突破口。
2. 胰島素泵介入,血糖平穩
? ? ? 內分泌科醫生根據小陳的血糖監測數據,為她個性化設置胰島素泵的基礎輸注量和餐前大劑量。住院第1天,小陳的胰島素日總量由在家時的210單位降至71單位,減少約66%;住院第2天總量調整為57單位,具體基礎率為36單位以及三餐前各追加6個單位胰島素;住院第3天調整至總量為54單位;住院第4天維持前一天的胰島素量,令人驚喜的是她的血糖水平迅速改善:餐前血糖穩定在3.4-6.2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血糖波動情況較為平穩。患者前四天血糖波動圖:

? ? ? 到第5天,隨著小陳慢慢在醫院的適應,科學進行加餐,早餐前胰島素加到8個單位;第6天,三餐前胰島素的量均加至8個單位;第7天,小陳已是孕36周,身體對于胰島素的需求加大,晚餐前追加到10個單位;第8天,早餐前也加至10個單位;第9天,晚餐前加至12單位,基礎率加至39.3單位;第10天,早餐前追加至12單位,基礎率追加至41.5單位;第11天維持前一天總量;第12天,小陳胰島素泵基礎率加至43.5單位,三餐前各打12/10/12單位胰島素,監測小陳這幾天血糖空腹波動在5.3-5.8mmol/L,餐后血糖波動在5.9-9.0mmol/L,總體來看,患者血糖波動趨于穩定,且胰島素用量相對穩定。患者后8天血糖波動圖:

3. 全程管理,身心同護
? ? ? 治療期間,內分泌科糖尿病專科護士(下圖)每日為小陳進行血糖監測、泵操作指導,營養師為她定制孕期控糖食譜,產科醫生定期評估胎兒發育情況。通過心理疏導緩解她的焦慮情緒,幫助她掌握自我血糖管理的技巧。小陳坦言:“以前總覺得胰島素打得越多越好,現在才知道科學調控才是關鍵。胰島素泵幾乎無痛,血糖穩定后,我整個人都放松了,對孕期和分娩也更有信心。”這印證了著名內分泌學家約翰·史密斯的話:“血糖管理的終極目標不僅是控制數值,更是讓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內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技術+團隊,打造控糖“金標準”。
小陳的案例,正是內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模式以“全院覆蓋、多學科協作、智能化管理”為核心,通過以下舉措為患者保駕護航:全院血糖信息化平臺:實時監測全院住院患者的血糖數據,內分泌科專家遠程指導調整方案;MDT團隊支持:內分泌、產科、營養、護理等多學科聯動,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先進設備與技術:胰島素泵、動態血糖監測(CGM)等設備的廣泛應用,實現血糖的“精細化調控”;患者教育體系:開設糖尿病課堂、發放個性化宣教手冊,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內分泌科通過教育讓患者真正成為自身健康的主人,成效顯著,惠及更多患者。
未來,內分泌科將繼續深化全院血糖管理,探索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閉環胰島素泵等前沿技術,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高效、更舒適的診療服務。我們堅信,通過專業、精準、溫暖的醫療照護,能讓每一位患者重拾健康生活,讓母嬰安全更有保障。正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擁抱整個世界。”在醫療創新的路上,我們將以無限想象力為患者創造更多可能。
?
?
供稿:熊丹妮、曾詠梅、郭曉迪
初審:王超凡
審核:朱延華
審定發布:陳燕銘、蔡夢茵